記得很久之前,筆者曾撰寫過一篇關於縮時攝影的教學文章《

》,時至今日,縮時攝影又有很多新觀念及相關技術的更新,所以讓筆者重新從觀念、器材、拍攝手法及後製方式來一個大整理,為各位同好來一回有趣的縮時之旅。

 

▲這段是筆者這幾年拍攝的縮時攝影集合,後期筆者也開始拍攝所謂的超行攝影 (Hyperlapse) 

什麼是縮時攝影

縮時攝影的趣味性很多,可以讓看影片的人瞬間看到天色的變化、雲朵的移動、植物的成長、人/交通的流動,甚至是花開的過程,透過濃縮長時間短至數十秒甚至數秒,衝激我們對時間的認知,現代的縮時攝影已經變得漸趨複雜,除了傳統放著腳架站在那邊拍之外,用上軌道、搖控器、推車等等也越來越常見,現在除了要拍得到之外,拍得更好更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。

所以只要是拍攝場景中有會「動」,有「時間性」的題材都會是縮時攝影的適用範圍,例如:鬧市中的人流、車流,建築物的建造過程,緩慢的花開、植物成長,大自然中很常見的雲霞、天色,甚至是星空、銀河的移動等等都是常見可用的題材。

 

▲透過縮時攝影記錄時間的流動十分有趣呢

 

要怎麼拍攝縮時才好?

如果回到2010年筆者撰寫那篇教學的時代,那時用相機拍幾乎是唯一解,不過在這個智慧型手機當道的年代,已經有很多可以拍攝縮時攝影的APP,哈哈,「可以拍」和「拍得好」,始終是兩回事,對吧。我們先就主要的兩大拍攝方法:拍照系和錄影系做一比較。

 

錄影系

拍照系

拍攝速度

一秒30格或者更密集都沒有問題

因為還要考慮緩衝區,1秒2-3張就差不多了

處理難度

很方便

稍麻煩

尤其使用RAW

解析度

受機器限制

可以至極高

夜間/弱光

機器使用高ISO、大光圈是常見的策略

可自由使用略長曝光時間,減低ISO及縮小光圈

果凍效應

很常見

理論上不會有

後制彈性

若一開始沒有控制好白平衡就會十分麻煩,後期要再做影像效果容易對畫質有明顯破壞

極高

尤其使用RAW,可以自由修正,甚至後期做放大平移對畫質均不會對畫質有影響

 

{youtube}VXwnErDc1z8{/youtube}

▲這是某台相機用錄影然後快轉的縮時影片,品質是尚可,但在這種天色多變的情況,遇到白平衡跳動不穩定,閃爍等情況就很難再透過後製時修正

 

{youtube}XORsAD0SwjA{/youtube}

▲通常一般用錄影再快轉的方法在夜間的畫質是不能接受的

 

所以簡單的說,用錄影再快轉來做縮時攝影的最大優勢就是簡單快捷,但就沒有太多的後製彈性,碰到夜間、弱光環境就令人搖頭;而用傳統的拍照方式最大優勢就是極高的解析度及極大的後製彈性,操控性也是錄影無法比擬,但當然後製麻煩度是較高,但相信正在讀本文的您,應該不會害怕吧?事實上處理縮時也沒有那麼的困難。

 

所以拍攝縮時攝影的器材有那些?

經過上段的比較,相信各位朋友應該會想採取拍照系作為拍攝縮時攝影的主要手段吧?什麼?如果你還是想偷懶用錄影的,那…可能接下來的本文就不是那麼的適合您了 XD

  • 相機及鏡頭,基本上筆者會建議使用可以交換鏡頭的數位相機為主,鏡頭可以先使用超廣角或標準變焦鏡頭皆可。
  • 電池及記憶卡,這種基本又重要的配件,多準備一些是一定要的。
  • 三腳架,縮時攝影一拍就數拍甚至上千張,你可能用萬能的雙手穩定拍嗎?
  • 電子多功能快門線,如上,如果你不想用手指按個幾百次,就需要弄一條有液晶螢幕那種多功能快門線,在其上可以設定拍攝間隔、拍攝張數等等,至於要買原廠還是副廠?看經濟能力吧。另外,Nikon、Pentax、Ricoh、Panasonic等廠牌近期的數位相機中內建有間隔攝影功能,功能雖不多但大致夠用;Sony在PlayMemories Camera Apps中有相關的APP可買;而Canon體系的朋友,那神奇的「外掛」─ Magic Lantern更是必備之物,這後面筆者獨立討論。
  • 減光鏡/漸層減光鏡,如果你想拍得更好,那就是必要了,後面的章節再討論。
  • 電動軌道,如果想拍出有動感的縮時影片,電動軌道是一件常見的工具呢。

 

關鍵之一:多功能快門線

現在一般的多功能快門線已經變得相當便宜(當然是指副廠),不少數百元一條還兼有更換不同家接頭的設計,更是令未來更換系統時可以無痛接軌,但筆者也提過,不少相機已內建有間隔攝影功能,那麼這條多功能快門線是不是還有必要購買?

 

▲多功能快門線擁有很多功能,是拍攝夜景、煙火、縮時的好幫手,圖中這條還有換接頭功能,擴充性更佳

 

多出一條線的好處當然就設定時可以更為直覺,也較無拍攝張數、間隔的限制,甚至可以設定好2小時後自動起床拍攝等進階一些的功能,不過多一條線在旁邊也多了一點晃動的可能性,需要自行固定,原則上如果相機內建的間隔功能夠用,就用內建的就好。

 

▲越來越多相機內建有間隔攝影相關功能,亦屬夠用,少了一條線也樂得方便

 

什麼是Magic Lantern?

這是Canon玩家特有的神奇非官方韌體,安裝後可以令相機大解放,多出很多有的沒的的功能,像一般性的峰值對焦、斑馬紋、B快門長時曝光(在相機內直接設定要多長,可達8小時)及一大堆功能,完整的介紹可見官網的繁體使用手冊,在這堆功能中,最為重要與縮時有關就是間隔攝影、Auto ETTR、Post Deflicker等等的功能,自從筆者使用Magic Lantern以來,除了拍煙火之外,幾乎忘了有快門線這玩意…

至於安裝非官方韌體會不會傷害相機失去保固?官方的說法是「有可能」,筆者也不能保證你遇不到任何問題,但就長時間使用下來的經驗,筆者安裝在5D3、7D、M等均十分正常。

想使用的朋友可跟據以下步驟操作:

  • 到官網:http://www.magiclantern.fm/,選擇您相機相同版本的韌體
  • 把檔案解壓縮至記憶卡根目錄,然後放入相機中
  • 在相機內的操作如同更新韌體般”升級”相機,然後重新開機
  • 重開機後按 “垃圾筒” 鍵後即可進入Magic Lantern
  • 縮時相關的選項在 “Shoot”中的 Intervalometer即可以設定要幾秒拍一張及觸動方式

 

縮時攝影鏡頭的考量

原則上筆者最常用來拍攝縮時的鏡頭是超廣角、標準變焦及魚眼鏡頭,長焦鏡頭在特定情況適用(例如在山上遠距離拍攝山下的城市)。考慮的原則和一般主題拍攝其實差別不大,不過會同時加入後製時的彈性作考量,數位相機拍攝的單張照片解析度甚高,而一般影片的解析度多為1920 x 1080,就算近期開始流行更高解析度的4K影片也不過4096x2160,比起現代動不動2000萬左右的數位相機來說還是較「小巧」,所以多出的解析度就在後製時有更大的彈性空間,可以做出不傷畫面的放大、平移效果。而魚眼鏡頭如果搭配 Panolapse 軟體處理時,更能做出更為逼真自然的轉動效果,所以在有時用魚眼鏡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
 

▲現在動不動都2000萬像素左右的相機,用來應付一般影片解析度絕對有餘

 

{youtube}OqOgmUSZO9Y{/youtube}

▲當近距離有較明顯的主體或者寬廣的景緻,用超廣角鏡頭最為合適

 

{youtube}OfFDiGhXM-U{/youtube}

▲如果是使用魚眼鏡頭拍攝的縮時,透過Panolapse來處理可以得到很自然的移動效果,這後面的章節再作討論

 

記憶卡、Raw與JPEG儲存格式

對攝影有點鑽研的朋友應該知道高階相機在儲存照片時有兩種格式:JPEG與RAW,JPEG最大好處是可以節省大量的轉檔、後製時間,令你專心於拍攝上;不過如果你對攝影有著一定的嫻熟,相信你一定知道RAW才有著無限的優點及彈性,在一些光線變動大的環境尤顯重要,但想到數百張RAW要轉檔亦令不少朋友卻步,這之間的平衡看自己的取捨。 

  • RAW的特色
    • 擁有最大後製彈性
    • 小量曝光、白平衡問題均可透過軟體校正
    • 檔案大,一張照片可能近 32MB,相機需要的寫入檔案時間亦較長
  • JPEG
    • 不需要額外時間轉檔
    • 幾乎無太大後製空間,高反差環境、白平衡問題可以說幾乎沒救
    • 檔案小,一張照片大約僅8MB,相機寫入檔案時間較短

所以如果使用一張64GB的記憶卡在一台兩千四百萬像素的單眼相機來估計,JPEG可拍攝8000張,而RAW則大約只有近2000張的數量,2000張聽起來很多?如果外出旅遊,一天拍幾回縮時,其實消耗速度亦是十分驚人的。

如果覺得最後的作品只是想簡單分享,用JPEG是無妨,但想要自己的縮時作品有最好的呈現,筆者強烈建議大家由現在起用RAW拍攝縮時吧。

 

本主題由於筆者撰寫太細,所以一共會分為以下各章節與大家分享:

Timelapse與Hyperlapse (1) – 縮時攝影基礎篇 (本篇)

Timelapse與Hyperlapse (2) – 縮時攝影拍攝流程篇

Timelapse與Hyperlapse (3) – 縮時攝影常見問題篇 (最新更新!)

Timelapse與Hyperlapse (4) – Hyperlapse 基礎與拍攝流程篇 (待續...)

Timelapse與Hyperlapse (5) – 後製流程、常用軟體操作篇 (待續...)

{jcomments on}